音乐厅
轻音乐
轻音乐泛指带有浪漫色彩,让人身心愉悦,极具抒情效果的情感音乐。通常以中小型乐队演奏,旋律优美,节奏委婉。轻音乐不包括节奏较强的迪斯科和摇滚乐。轻音乐可以通过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改编后演奏。轻音乐在国际社会又通称为“情调音乐”或“情感音乐”。
轻音乐演奏方式简捷,但音频、音域较宽。由于全球地域文化差异,因此,轻音乐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各异。
通常人们认为英国的“曼托瓦尼乐团”,法国的“保罗.莫里亚乐团”,德国的“詹姆斯.拉斯特乐团”,为世界著名三大轻音乐乐团。他们注重音响音效,将世界上诸多古典名曲用现代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奏得惟妙惟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音乐宝库。
交响乐
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英国牛津大学音乐博士。代表作有《告别》《惊愕》《时钟》等。在国际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交响乐作曲家是贝多芬。在贝多芬的一生中,他以雄浑音乐造诣,顽强的毅力成就了诸如《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为人类社会留下了不朽的音乐史诗。交响乐是指由大型管弦乐队联合演奏的“奏鸣曲”。是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社会矛盾冲突时的复杂心理,情感体验。交响乐演奏阵容庞大、豪华,音响音效丰富,表现力充份。一般按照奏鸣曲套曲方式编曲。通常由四个以上乐章组成。演奏时可以混成人声独唱或合唱。近代交响乐演奏一般分为四个乐器组,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乐组、打击乐组。弦乐组由小提琴分为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配有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组由单簧管、双簧管、长笛、短笛、大管、英国管组成;打击乐组包括定音鼓、小军鼓、镲、钹、三角铁、锣等乐器。'交响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等。
打击乐
打击乐是指,凡是利用“打”或“击”方式发音,所演奏的音乐统称为“打击乐”。打击乐可以独立演奏;可以协奏;可以用以戏曲的伴奏。中国传统打击乐乐器主要有膜鸣乐器(鼓)、大锣、铙钹、小锣等。打击乐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近代史上,诸如京剧曲牌《夜深沉》,西安鼓乐《鸭子拌嘴》,以及打击乐《鼓诗》在音乐界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铜管乐
铜管乐又为吹奏乐。铜管乐的原始状态多数是军号和古代狩猎时用的号角。铜管乐通常会和鼓乐、交响乐合奏。但是,早期交响乐演奏中使用铜管乐的数量并不大。通常只用两只圆号,或增加一只小号。十九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逐渐地在交响乐演奏时,得到广泛的重视和使用。铜管乐器是演奏者通过唇部的气压变化,和乐器本身附加管衔接的方法来改变音域和音频。铜管乐的音色特点是 雄壮刚劲、热烈奔放,气势磅礴。铜管乐器起源于1860年前后。波西米亚人史波克伯爵将其融入了管弦乐演奏中。铜管乐的历史上优秀作品甚多。其中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文学作品《威廉退尔》,而创作的音乐作品《威廉退尔序曲》在国际社会中影响较为深远。
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音乐的一种类型。古典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古典音乐史上被称为为“维也纳三杰”。古典音乐分为两种,其一是“广义的古典音乐”;其二是“狭义的古典音乐”。广义的古典音乐起源于西方中世纪(1750-1827年前后)。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得到了发展,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广义古典音乐具有以下特征,即独特的时代背景;鲜明的西方音乐特点;复杂的创作技术;厚重文化内涵,从而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民间音乐和通俗音乐。狭义古典音乐指1750年至1827年时期。这段时期也造就了“前古典音乐”和“维也纳古典音乐”。
美声音乐
美声音乐,又称“柔声唱法”,是声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际间声乐三大主流表现形式之一。美声唱法在近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拉西多.多明戈、鲁契亚诺.帕瓦罗蒂、何赛.卡雷拉斯。美声唱法的主要特点是,歌唱者用自己声带和喉部生成特殊的混合声区,用来表现韵律和节拍的音乐形式。一般来说,美声唱法集合了声乐艺术中的真声和假声。真声和假声交互,调动演唱中的共鸣腔,使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既区别于一般声乐,又拥有独特的感染力。
民族音乐
民族唱法是世界各国人民根据自己民族、地域的独特环境和声乐表现形式所产生歌唱形式。通常我们将它归为五大类,第一类为外国民歌;第二类为中国戏曲唱法;第三类为说唱唱法;第四类为民间地方歌曲唱法;第五类为地方或民族新演唱法。民族唱法应具有独特浓郁的地方腔调。民族唱法可以用不同语种,不同表现形式演绎地方独特的温婉、抒情、豪放、悍犷。使民族唱法具备鲜明的个性和地方特色。中国的民族音乐和民族唱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的母系氏族社会。我们可以翻阅《吴越春秋》所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以及《淮南子》中所记载的劳动号子,那时的中国民族声乐已经具备了雏形。但是,演唱的方式基本上是以呐喊、吆喝,以及劳动号子为主。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近化,民族声乐逐步演变成了各种戏曲、曲艺、民歌等多种形式的民族唱法。原始的民族音乐在演变的过程中还形成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音阶、节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到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西周、战国时期,音乐已经成为统治者和庶民的共同爱好。据《诗经》记载,当时的社会存有三百余首民间歌曲,并分为分“风”“雅”“颂”三类。其中流行在中国北方的民歌大约有15首。“雅”主要是当时社会的贵族、文人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颂”大多为当时的“祭歌”。民族唱法到了近代,有了极大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唱法的主要代表有郭兰英、王玉珍、胡松华、郭颂、才旦卓玛、朱逢博、宋祖英、张也等。中国的近代民歌的代表作有“我的祖国”“乌苏里船歌”“赞歌”“洪湖水浪打浪”“翻身农奴把歌唱”“满山红叶似彩霞”“小背篓”“走进新时代”等。
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通常被称为“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早期,国际上的通俗音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通常包括伦巴、探戈、爵士乐、电影歌曲、音乐剧,以及流行在欧、美的民歌、小调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通俗音乐又柔进了类似摇滚、乡村、迪斯科、等怡情音乐。,使通俗音乐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通俗音乐始于二十世纪初,其中黎锦辉先生被尊为通俗音乐的奠基人。其代表作有《妹妹我爱你》《毛毛雨》等。到了七十年代,通俗音乐在国内一度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以邓丽君、徐小凤、奚秀兰等一大批通俗音乐的传承人,将通俗音乐演绎的几乎家喻户晓。九十年代后,中国的通俗音乐柔合了欧、美、日、韩的风格,使得中国的通俗音乐更加贴近时代的节奏,变得多姿多彩。通俗音乐的音乐特点大都简捷干练,朴实无华;音符密集,旋律气韵洒脱;音域跨度自然,对于社会和音乐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